<
111ni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21世纪网络生存术 > 第34章
    在压力下转向:日本和世界对“迂回管理”的反思

    bob:“我已经醒了,现在我要向你提问题。"

    好吧,bob你说。

    bob:“你说的好象有道理,不过,你知道,我的思维能力到昨天为止,离世界第一还差……(不只)一点。我根据内容本身,从来判断不清谁对谁错。如果你比现在再有名一些,我也许更愿意相信你。因为你知道,……"bob,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想说的是,真理应该是由somebody(大人物)说出来的,我恰巧也这么认为。我现在就带你去找somebody。

    美国《商业周刊》、英国《金融时报》和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联合推出了一本《超越2000年──全球经济巨子访谈录》。其中"新型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章,是由xeed经营咨询公司顾问波头亮负责的。他谈的不是威力风公司,也不是好莱坞,而是整个日本。

    我把他的观点归纳如下:波头亮认为,金字塔式"迂回管理"模式有赖于几个主要条件。一是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只有在工业化高速发展中,全社会才能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

    “只有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才能维持因论资排辈而设立的职务的数量,以及一直把拥有的职工雇佣到退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仍然在这种工业化经济扩张之中,迂回管理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一是经济和人的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工作主要是为谋生,"被公司解雇就无法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安于抑制创造性的管理安排。一是简单劳动为主。以手工操作为中心,干都一样的工作在业务中占大部分",人们只能按工作年限而不是按能力决定资历。

    这种管理体系在日本的"崩溃"起因于这几个条件同时被推翻:首先,"经济进入成熟化的时期后,金字塔不断增高,即企业不断扩大已经不可能了"。50年代增长率为10%,60年代增长率为15%,70年代是10%,80年代是5%(这是成熟期),90年代只有2%。企业扩大的总势头没有了,管理组织膨胀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对中国来说,从目前的9%,发展到高速增长的顶尖,再回落到成熟阶段后,才会出现同样问题。)相反,随着经济收缩,必然出现要求组织收缩的压力。

    其次,随着经济和人的发展水平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们,不再仅仅为了生计而工作,工作动机由维持生计向实现自我方向转变。"如果生活已大致没有什么担心,那么人们当然不愿意天天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而愿意干自己更愿意干的事情“,即使少挣一点钱,也要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第三,手工操作向智能工作转变。"过去那种谁干都行的工作因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被机器人和电子计算机所代替。"而"那种不定型、需要灵活地对待的工作才留给人来做"。

    这势必形成企业的网罗人才热。

    这样,在全社会范围,出现了类似好莱坞遇到的那种挑战和压力,出现了普遍的要求变革的动力。从柔性制造和分布式制造,到精益生产、分形公司,到企业流程重组……。

    光是看看美国话里这些带re前缀的新词:rebuild,reconfiguration,recreate,redesign,regrowth,reengineering,regroup,retool,restructure,rethink,reschedule,reorganize……,就可以看出人们改革的热情有多高。逐渐变革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在好莱坞和威力风公司看到的那种样子。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一些管理学家是怎样认识这种管理模式的呢?曾做过四届美国总统顾问,有20余本领导艺术专著的华伦·本尼斯说:“领导必须学会的是,开发一个社会架构来鼓励不可思议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共同合作,发挥他们各自的创造力。

    “畅销书《高效者的七种习惯》的作者斯提芬·柯维说:“如果你想在业绩上大有收获,我说的是50%,而不是5%,那就必须彻底改变对人的看法。你必须相信,人是企业组织内最有价值的资产,他们可以有无限的成就。你得让他们也相信这一点。”“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仅用'好好待人、好好用人'这种老方法是不够的。你必须帮肋他们发现其工作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正在为某些更有意义的事做出贡献。这样,他们才能有真正的动力和满足,才能真正释放潜藏于心的巨大能量和创造潜能,并让它们迸发出来。正如歌德所说:'待人如他所是,人将如他所是;待人如他应是,人将如他应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经济问题专家之一莱斯特·撒洛说:“回顾以往盛行的相对优势论,主要基于自然资源储备和工厂规模。因此,每个人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有一个自然位置。”“但今天,我们却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竞争。如果你真相信我们处于'脑力'产业的时代,那么这些产业就没有自然的家园。

    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能组织起必要的脑力,都可以参与竞争。”

    在网址http://21./online,我们看到查尔斯·威特洛激动人心的描述:

    未来商业的成功,将部分依赖于业主是否有发展协同合作关系、满足世界市场需求的能力。

    最后,随着工作搬回家中进行,各行业和企业家必须发展一种方法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如果有人能发展一种方法,在没有传统中常见的工作环境下仍能激励员工,他就迈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兴商业大门。

    bob,你看出了你的见识与大师的差距了吧?"不,我没看出我的见识与大师的有什么不同……"什么,你怎么又变得这么不谦虚了?"噢,我的意思说,你讲得太快了,我连我的见识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更谈不上跟大师比较了。”穴头是未来的“当代英雄”,盖茨是当代的“未来穴头”

    现在你一定弄明白了威力风公司的哈特姆成天在忙活什么。

    bob:“不,我不明白他在忙活什么。"那我来告诉你。他经营的是一个虚拟公司,也就是说,全部"资本"都在职员的脑子里,他们个个都是精英,他们的根本要求不是吃饱肚子,而是实现自我。这些职员都远离老板,只能用网络进行无形联系,老板如果不能亲自面对这些知识化的个人,员工头脑中的智慧就不能激发成为"资产";而如果员工头脑中的信息不是由老板激发为"智力资本"的,员工又会随时流失。因此哈特姆的工作就是直接面对员工,"直接管理"绞尽脑汁琢磨的唯一问题,就是怎么让员工将老板的目标巧妙地认作他们自我实现的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员工一旦被激起自我实现的火花,老板就省得为中间管理操心了,员工在工作中间会"自动化"地管理自己;而老板专找高智能的人去激发,他可以用最少成本将别人的智力资本存入自己的"银行"生息。

    直接经济中,传统经理不再需要,因为经理只是上承老板,下承员工的中间管理者;他下不能激发员工,上不能指引方向,是标准"多余的人"。直接经济中,老板也不再有立锥之地,因为资产不在老板手中,而是在员工头脑中。直接经济中,真正的"当代英雄"是“穴头。公司的老板和领导将转化为高领导者。"穴头"的几个特征决定了他最适应未来"直接管理":第一,他比智力"资产”们更能准确了解市场在哪里,需求是什么,能为智力"资产们"指出市场方向;第二,他比经理人员更能识别和激发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最精明的"穴头"是"猎头族",不找高成本的明星,而能发掘出潜在的明星;第三,他比现在的领导更懂得如何用网络管理不在身边的人。

    谁符合这个标准呢?比尔·盖茨最符合,他象组织明星的"穴头"样,挖来大量程序设计大师和有潜力成为大师的大学毕业生,他比他们懂得市场,他用网络虚拟而直接地管理他们bob:“据说盖茨用电子邮箱与员工密切联系,当然,美国女职员有时会借机约会她们的老板。”

    从员工这个角度看,高素质的人为什么还需要别人坐在公司一号位置上,而不自己来?不讲别的大道理,你看看如今的歌坛影视"大腕"们,到外演出,没有一个不是靠"穴头”来组织的。"穴头"使精英可以"安全"地自我实现,使精英不用为市场而操闲心,集中精力发展、表现自己的所长。

    马晓红的心理是一种典型的反应,她是"大穴头"盖茨手下的员工:“你为什么要留在微软?"许多人这样问我,我也曾如此自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微软有很多机会让它的员工有成就感。"虽然有人开玩笑说:成就感是你的,成就是你老板的,钱是billgates的。但我仍然为有这样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是一种很纯正的未来人的感觉。"直接管理"如何操作直接管理的密诀:把对中间过程的管理,变成向两头对"人"的关怀──一头对顾客,一头对员工在承平稳定的时代,我们需要管理,但在面对新经济的转型期,我们需要领导。

    唐·泰普斯考特哈佛学得到的直接管理秘技

    bob:“'直接管理',如果象你所说,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过去一点也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