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只要站在他的身边,你就会感到十分的安心,更何况他还有两次救我的恩德。

    不过呢,年纪还小的姜维诸人感想就与我完全不同了,他们常被赵云打得鼻青脸肿分不出本来面目。赵云是真教的。

    王睿生了气就会指着我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好好教他?!”

    于是赵云就会慈爱的看我一眼,抚着我的头道:“因为他不需要学习战场撕杀。”

    我便给小王睿一个白眼,然后抱着赵云一顿猛亲。

    赵云的胡须不象二叔关羽那样飘逸,不象三叔张飞那样扎人,他的胡须柔柔的软软的,贴在脸上很舒服。

    随着战况深入,赵云和孔明都离开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无趣,也不想再跟着老先生背诗经,于是我们商量着逃学。但是第二天,我们谁都没有逃成,因为老先生早早的就把我们堵在院里,他要给我们讲《汉书》。

    《汉书》讲得都是我祖宗们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感兴趣。而另外几个显然对从诗经到故事的转变也还是很满意的,于是都能认真来听。

    听到先祖们开创大业的故事,比对比今天的衰落的汉室,我不由得感叹不已。生逢乱世,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怎能庸庸碌碌过此一生?

    我不由想起那个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人。平心而谈,那个阿斗绝对不傻,他只是的装傻,他装傻装得,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后世曾有一个很有见地但却很阴损的人以三叔张飞的口吻说:“阿斗是个很奇怪的孩子,9岁时才能用双手加双脚数到18,平日里总是呆呆的看着一个地方发笑,很少说话。他们都说这孩子脑子有问题,比如你给他一块点心,他总是拿到屁股上蹭两下再吃,为此大哥打过他好多次也没用,于是大家总趁大哥不在的时候用点心逗他。有段时间我一度以为他是让子龙在长坂坡那次给蒙在怀里憋坏的,觉得他怪可怜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应该可怜的人是你和那些给他点心的人,军师说,你有没有发现阿斗几乎每天都有点心吃?我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用点心逗他,而阿斗从此看军师的眼神也变得沉沉的。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个聪明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个傻子。一个人装聪明不容易,装傻则更难,而一辈子装傻则更是难上加难。”

    这段话很搞笑,那位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不会这样,否则极少夸人的孔明先生也不会赞阿斗:“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而他在建兴八年秋,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远远的逐到两国交界之处,也看得出他强硬的手腕;他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综合前面各种蛛丝马迹,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就是大智。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三国志集解》针对此段评论道:“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此一评价实为允当。

    但装傻再好又能如何,就算是再精明的傻子,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白费了孔明的天纵奇才。

    所以,不论如何,我也不要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已是阿斗,但我绝对不用人来扶,我需要辅助之人,但我必须要自己站起来!

    这番念头很久以来就在我脑中旋转,但今天在听高祖的故事时,竟然无比清晰的在脑中形成了,我似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灯塔。我的决心无比坚定。坚子刘邦可以成事,我刘阿斗为何不能!

    这样想着,我猛得站起,一脚把桌案踢翻,大喝起来。

    多年后的诸葛乔身为大汉丞相,他退养林下之后,曾与人讲起那时的情形,他道:“陛下以中人之姿,凛然独立于乱世,北击曹魏,东定孙吴,中兴汉室,重堪乾坤,实乃人力,非为天授。余年少时,曾为陛下侍读,先生讲至《汉书》高祖卷,陛下双眸炯炯,有如电火,洞人腹心。忽掀案于地厉喝曰:‘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此后,余乃心折叹服,立誓相佐,不敢使先父先帝专美于前。”

    他们都以为我所说的冢中枯骨是那个被曹魏摆弄的傀儡献帝,他们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我自己!

    ps:历史上,涉及到太子刘禅应读何类书籍的问题,蜀汉朝廷上下包括刘备、诸葛亮乃至群臣的意见,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认为刘禅应读务实有用之书。《三国志》注引《先主遗诏敕后主》记载,刘备教诲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从经过精心选择的书目看,儒家著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不重视儒学。《三国志·孟光传》载:“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孟光说:“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者邪!当务其急者。”此段记载说明了蜀汉的帝王之术,是“当务其急者”。在三国鼎立,强敌压境,而蜀汉又国小势弱的形势下,杂用众家之长,自是必然之举。从诸葛亮的思想特点和刘禅读书的类别看,所谓“通学”,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之学,也即蜀汉统治者所讲求的务实的学问。

    第一部风云渐掩英雄色第十三章刘升之

    我是阿斗

    我飞起一脚,踢倒面前那张桌案,意气风发的大喝:“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

    老先生却叹了口气。他从容的从把手头的书简收拾起来,然后转过身子走出屋去。

    我有些发傻,回顾四周,诸葛乔面无表情,姜维颇显责怪之意,而王睿则阴笑着,俊俏的小脸上似盘着一条竹叶青。

    我咬着下唇,狠狠瞪了王睿一眼,又用脚踢了下那条桌案,然后走出屋外去见老先生。

    老先生独立门前,负手望天,叹道:“天变了。”

    远处天空,乌云如墨,排成一线迅速铺开,吞食着天空,一块块行云,似一队队精钢的兵士,潮水般奔来,而天边那道云线,则在深墨色里不断变幻着形态,有若一条乌龙在其中回环涌舞。风湿沉沉的压过来,高大的树梢迅急的摇动,发出阵阵滔声,而院子里,却是微尘不起。

    老先生再一次叹道:“天变了。”

    他用手轻抚我的头:“这会是一场暴雨的。”

    我说:“雨后的天气,不是会更清新么?”

    老先生忽然间欣慰的笑了。我一直不明白,老先生为什么会因为我平平常常的一句话,而笑得如此开怀,而从此对我开放心胸,而将我收录入室的弟子。

    他对我道:“谁是你的先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可以学到什么?不要让人说你扶不起。”

    我大怒道:“我是阿斗,但我不用人扶!”此语说罢,我忽的怔住,抬头疑惑的看老先生,老先生高深莫测的笑了,我忽然感到一阵阵发冷。他怎么知道后世有“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的?他是谁?

    老先生笑道:“想知道我的真实姓名么?老夫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号水镜。”啊!他竟然就是那个传说中高深莫测的人物,就是他向父亲举荐的孔明和庞士元,也是他在得知父亲请出孔明之后叹道:“虽得其人,未得其时也。”他就象知道一切的神仙一样,能够将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不是对尘世不感兴趣么,为什么会下山来找我?

    “但是,”他继续说道,“我的名字并不重要,谁在教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学什么,而你又学到了什么?”

    是的,学到了什么。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同样有着出色的老师,孔明不论,就算是整天教导他的太子舍人李譔、尹默,也都是司马徽的弟子,名动天下的一代大儒,可是那个阿斗又学到了什么呢?

    我还在荆州的时候,忽然传来父亲找到我“哥哥”的消息。

    这位哥哥就是我前面曾说过的那个刘铭。看名字,可知父亲当时的志向不过是作个留名清史的人物而矣,这与后来给我兄弟四人起名“封禅永理”有着相当的差距了。

    当年父亲在小沛,曹孟德有如神兵天降。父亲卖弄他那点兵法,出城偷营,正中曹操之计,大兵四合,使父亲遑遽而逃,家属皆失。连二叔关云长和两位母亲都被曹操捉了去。我这位哥哥当时四岁,兵荒马乱之中,母亲将他托付给一家邻人。乱兵过后,那邻人见中原纷乱,不敢久留,便避祸去了汉中。到汉中不久,那邻人身染重病,故去了。刘铭失了保护,一时孤苦无依。邻人孀妻一个妇道人家,本来就对邻人收养刘铭就十分不满,此时没了邻人,便对他面般虐待,到后来竟将他卖掉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自此后颠沛流离,数易其手,其间苦楚,不可卒言。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刘铭,收养为子,还给他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