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梦见狮子 > 第31节
    作者有话要说:  前两章修订内容:

    1、增补较多细节,把模糊的地方说清楚。

    2、交代姥爷的腰椎病。

    3、余飞和恕机在文殊院中有一段对话,交代余飞为什么前一晚会出现在佛海。

    余飞昨天晚上在佛海边上打的那个人, 她认识。不但认识, 还认识很多年。

    这个人是倪麟的戏迷——或者不应该叫戏迷。因为他和一般的戏迷不一样,他迷恋的不仅仅是倪麟的戏, 还疯狂地迷恋倪麟这个人,对倪麟有一种狂热到扭曲和变态的感情。

    如今的梨园行,乾旦已经不多, 唱得好的乾旦更是屈指可数。

    倪舸所开创的“倪派”, 最擅长的就是旦行。倪麟花旦、青衣、刀马旦都能唱,而把这几个旦角行当融合到一起,唱、念、做、打并重的“花衫”, 他表演起来则堪称京城一绝。

    正因为如此,倪麟的铁杆戏迷很多。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么多铁杆戏迷中, 总有那么一两个奇怪到可怕的人。

    这个人自称叫“刘军”,大概的发音是这样,这还是有一次缮灯艇的师傅们把他捉住, 扭送进了警察局,他才在警察的盘问下含糊不清地说出来的。

    警察找不到他的身份证, 也查不出他的住处和真实身份,只能把他当做认知有障碍的流浪人员进行处理。过了不久, 他又回来了。

    这个人是个跟踪狂,倪麟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还极其喜欢偷拍倪麟。他曾经有一个博客, 放的全都是倪麟的照片。这个博客记录的全都是他的日记,然而他日记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倪麟的存在。他疯狂地幻想着和倪麟一起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儿育女。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倪麟强烈至极的独占欲,他甚至写过,“倪麟要是和谁结婚,我就杀了谁!”

    余飞曾经读完过他的博客,读得毛骨悚然。但因为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进局子的事,缮灯艇也拿他没有办法。

    十二岁拿了少儿京剧大赛金奖之后,余飞的身骨已经拔了起来。师父心爱她的才能,便让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和倪麟搭戏。那时候倪麟还在学习和排练《锁麟囊》,饰演大小姐薛湘灵。这出戏的难度极大,倪麟苦练了数年,才开始登台去演。余飞演其中的一个老生配角,和倪麟有一场对手戏。登台时余飞才十四岁,虽然戏份不多,却演出了灵气来。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她第一次遭到了刘军的攻击。第三次演出时,她就被刘军砸了一大包粪便。

    或许是因为她被刘军发现了是个女孩。

    倪麟演的是旦行,和他有较多对手戏的基本上都是男性,这些男演员就从来没有遭到过刘军的袭击。

    可她偏偏就是缮灯艇中唯一一个坤生。

    余飞不是那种很乖的人。谁欺负她,只要她问心无愧,就一定不会忍气吞声,更何况刘军这种变态?

    刘军被禁止进入缮灯艇,但只要有倪麟的戏,他就会在缮灯艇外面徘徊。

    从那时候起,余飞就秘密展开了一场“打夜狗”的行动。她纠集起缮灯艇里的小弟子,专门在倪麟的戏散场之前去找刘军,找到之后就把他摁在胡同角落里暴打一顿。

    这一招确实奏效,刘军出现在缮灯艇的次数确实少了许多。但余飞也因此受到了艇主的重罚——只是她不在乎挨那么十几几十鞭子,反正有恕机嘛。

    回北京后,余飞听兰亭说,她不在,刘军又故态复萌了。

    她没有回缮灯艇去看倪麟的想法,她甚至都发过誓不要再见倪麟一面。但或许就是性格里的那么一点叛逆和执拗,也或许是心底里的那么一点不肯认输和不甘心,她想要把“守护”这一件事做到底。

    她每天晚上都会去区图书馆去准备研究生考试。图书馆离佛海走路十分钟的路程。每晚图书馆闭馆之后,她走路到佛海,一般恰好就是缮灯艇散场的时间。如果有倪麟的戏,她就会重点找一找刘军有没有藏在那里,如果在,她就把他赶到走为止。再然后,她坐夜班公交回家。

    有时候她会觉得,她苦恋倪麟的那十来年,也是和刘军打得难解难分的十来年。她和刘军,甚至都说不清楚谁更执着。也不知道在倪麟心中,她是不是和那个变态的刘军一样,纠缠不清,让他烦恼。

    恕机拿的那一个引磬,在佛家丛林中是龙耳天目,诵经礼佛时敲响,用于警醒有情,惊悟众生。只是余飞挨了那一记小铁枹,心中冲出来的却是六个字:

    臭和尚,你不懂!

    *

    这天文殊院接待了一群前来问道求法的企业家,其中有几个企业家和文殊院的方丈大师关系很好,方丈便专门给他们在讲经堂开堂讲课。恕机要在讲经堂中维持秩序,便不能陪余飞用素斋。余飞独自回家,走出大雄宝殿时,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叫了她一声:

    “余飞。”

    除了恕机偶尔会开玩笑似的叫她一声“余飞妹妹”,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过有人叫她这个名字。

    她回头,看见了一个熟人。

    这个人四十多岁,一身得体的西装,身材保养极好,风度翩翩。他眼眶很深,上嘴唇极薄,鼻梁挺,带一点西方人的长相。身后拖着一个铝合金的箱子,看着是出差过来的。

    这个人姓楼,大家都叫他楼先生。余飞认得他,是因为他给缮灯艇捐过数额不小的一笔钱。

    从刘军事件之后,余飞便不再以卸妆之后的真面目示人,也几乎不和戏迷交流。认得出她就是余飞的戏迷屈指可数,楼先生算是一个。

    她对楼先生的印象不差。她不清楚楼先生的真实身份,但知道他是个很有背景的人,见识深远,交游甚广。楼先生其实也是半个岭南人,和余飞说话时,常用白话,余飞觉得亲切。

    楼先生为人亲和,喜爱听戏、收藏。每次来北京,都会到缮灯艇看余飞的一场戏。戏落幕,到后台看余飞卸妆,和她聊聊这一场戏。偶尔看出余飞情绪低落时,也会好言相慰,加以鼓励。

    余飞觉得,要是戏迷都像楼先生这样,那便也不错。

    “听说你从缮灯艇走了?”楼先生邀余飞出去吃饭,余飞应诺。

    “嗯,犯了艇规。”余飞边走边含糊地回答。

    “之前微信上问你,你也没回复。”

    “当时心情不好,所以谁问都没回复。”余飞道了个歉,楼先生也没怎么介意。佛海外面有一家素食馆,清雅朴淡,两人在里面找了个位置。

    菜上来,楼先生简单问了下余飞的近况,余飞告诉他自己明天就要考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楼先生便把她赞赏了一番。

    “你十六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你唱戏,就知道你迟早会成角儿。”楼先生说,“现在就算被赶出了缮灯艇,你还在往前走,我果然没有看错人。”

    余飞笑笑,给楼先生斟了一杯酒。酒是店家自酿的清酒,用细炭煮过,香气醇厚温软,入口驱寒。两人碰了一杯,各自饮尽。

    楼先生问:“余飞能喝多少酒?”

    余飞想,此前她唯一一次喝酒,便是在“筏”,结果喝得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便道:“酒量不大好,喝多了断片。”

    楼先生笑着说:“你看起来不像不能喝酒的人。”但就没有再给她斟酒,让她多吃菜。

    楼先生说:“你既然出了缮灯艇,那就不算倪派的人了,找一些其他的师父也是应该的。我认识一些京剧名家,以后可以介绍给你,你现在哪个剧团都不靠也是不行,我让他们推荐一些演出机会给你。”

    余飞踌躇了一下,还是说:“我离开缮灯艇的时候发了个誓,三年不得粉墨登场。如果能考上研究生的话,我还是先在学校练着吧。”

    楼先生用筷子头沾着酒,在桌子上写了十个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京剧也是一门艺术。做艺术的人,都需要一个推手,不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说是不是?过去你还有缮灯艇,现在你什么都没有,没有好风借力,你怎么往上走?”

    余飞抿着唇,沉默不言。

    楼先生又笑,自己给自己斟一杯酒,姿态老练,有属于他这个年纪的优雅。些微的白气伴着醇香从酒盅的小口中蒸腾出来,在空气中渺然散开。

    “不逼你,你还年轻,先琢磨琢磨这句话。”

    余飞就着筷子慢慢吃了一口素肉。

    楼先生自己饮尽了杯中酒,把旁边的箱子拖了过来。他坐在椅子上弯下腰,双手按开了箱子那一双设计精密的锁扣。

    余飞以为他要拿什么东西,谁知道那铝框行李箱的盖子弹开,里面竟然不是行李。

    黄色的软衬上,搁着一个长形的紫檀木盒,包浆温润,品相精美,雕刻着梨园始祖唐明皇男扮女装演一出《长命西河女》的传说故事,这木盒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楼先生说:“我刚从香港参加佳士得的秋拍回来,拍到了一样东西。我留着没用,想送给你。”

    他从行李箱中取出一双橡胶手套,打开了紫檀木盒。盒子中,赫然躺着一条京剧盔头上的翎子,翎子太长,在木盒中弯曲成一个弧形。

    这翎子看起来已经很老,但依然完整,颜色依稀看得出残存的鲜亮。

    “女老生唱得最好的,百年不过一个孟小冬。1949年,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月笙移居香港。杜月笙去世时,亲口叮嘱过亲朋好友,让他们照顾好孟小冬,千万不要再让她唱戏。人们以为,孟小冬听从了杜月笙的这句话,晚年就只是赌马、打麻将,再也没有到任何票房里头唱戏。但她其实私底下给人唱过一次,这条翎子,就是她当时用过的。保存这条翎子的是孟小冬晚年在香港的好友,好友的继承人今年去世,这条翎子才流到了佳士得手里。佳士得做了高价担保,绝对真实。”

    楼先生把弯曲的翎子拿了出来。翎子一离开盒子的拘囿,登时弹得挺直,颤巍巍耸颠颠的,有神有格,令人能想见当年孟小冬在戏台上的精神奕奕、光彩照人。

    楼先生将翎子递给了余飞:

    “你要做‘冬皇’。”

    ☆、郁郁佳城

    尚老先生这腰椎病确实来得急迫, 下楼去后, 站都站不起来,只能在床上躺着哼哼。

    单老太太做了早餐, 在床边喂老先生吃了,白翡丽速速给二老归置了行李,便开车送二老去丰盛胡同看骨科大夫。

    北京看骨科最好的有两个地方, 西医看积水潭医院, 中医看丰盛胡同。尚老先生要去看的这位大夫叫余清,余清的老父亲本来就在丰盛胡同有一家中医理疗诊所,他自己却是学西医的。二十年前尚老先生刚查出来腰椎间盘突出这个毛病, 看了好些医生,病情还是不断反复。最后经人介绍去积水潭医院找余清,余清给他治了一次,五年没有再犯。

    后来, 老先生教学劳累,偶尔又发作,还是去找余清。十二年前余清走出体制外, 继承了父亲的中医诊所,专心研究理疗, 收徒教学,尚、单二老经常会过去做做推拿保健。这么多年下来, 二老和余清已经成了知交好友。余清诊所后面有个幽静小院,二老经常做完理疗后,就在院子里休憩, 晒晒太阳,和余清聊一聊中医和西医的话题。

    白翡丽对这地方也熟。

    虎妞总喜欢爬白翡丽的背,后来越来越沉,有一次直接把白翡丽的颈椎不知道怎么闪了一下。二老把白翡丽送过来,余清细细摸了一下白翡丽的后颈,就用两根手指,“咔擦”一下就给白翡丽正了过来。他们这种做骨科理疗的,手指极其有劲,这一下让白翡丽半晌没回过神来,仿佛临时失去记忆;回去之后,后颈的青紫过了一周才消。

    余清对二老说:“您二位这外孙,大概是脆笋子做的,我手法重了点,您二位下次再带他过来,我下手轻点。”

    但从此之后,白翡丽再也没敢靠近余清,每次把二老送到就跑。

    这天,白翡丽把车停到余清诊所旁边,尚老先生已经扶不起来了,他便把老先生背了起来。老先生老来体胖,体重可不是轻量级的,老先生又心疼外孙,唉唉呀呀地嚷着要下来。白翡丽托着老先生往上抬了抬,道:“别闹!”

    老先生一下子闭了嘴。

    背到诊所门边,单老太太敲门,前来开门的是余清的一个徒弟,一见老先生是来求治的,十分为难:

    “我们师父……这些天歇诊了,要看的话,只能我们这些徒弟来看。”

    单老太太讶然问道:“你们师父怎么了?生病了吗?”

    徒弟带着歉意揉揉剪着寸头的脑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唉,我们师父的小孙子上个星期从国外回来,小孩子特别皮,才两三岁就爬树捉鸟上房揭瓦,我们师父被他害得摔折了腿。”

    “啊,那要紧吗?”

    “嗨,我们师父自己就是骨科大夫,自己治自己也没多大事儿,就是估计得有好几个月行动不便了。”

    “那小孙子呢?”

    “小孙子上周末就跟他爸妈回美国去了。”

    “唉这也真是的。”单老太太埋怨说,“老人家的腿摔坏了也不留下来多照顾几天,就这么急急忙忙地走了。”

    “工作忙嘛。”徒弟说,“我们照顾师父。”

    “那怎么办?”单老太太望着白翡丽和尚老先生,“咱们要不还是去积水潭?”

    这时余清却拄着双拐走了出来,“谁来了?”他问着,见到了单老太太,又见尚老先生被白翡丽背着,连忙让他们进院子,吩咐几个徒弟把老先生抬进理疗室里去。

    “尚老,您过去几个月肯定又没听我的话。不听话,就该活受罪。”余清脱了外套,换上医师服,一开口就是毫不客气的指责。他身材高大,五十多岁接近六十的人了,却因为常年做骨科治疗,显得十分结实有力。脸上虽有了岁月风霜,冷峻而不苟言笑,却依稀看得出年轻时是个倜傥人物。

    “余清,你的腿能行吗?”尚老先生趴在理疗床上,还是担心着他的腿,白翡丽远远地站在一边瞅着。

    “您老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余清一句冷言,又把尚老先生给怼了回去。两个徒弟扶着余清,余清撸起袖子,洗过手后又用消毒纸巾擦过,开始一节一节地摸尚老先生的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