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第2章
    那么,皇太极等人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逼手无缚鸡之力的阿巴亥去死呢?原因有三:

    其一,阿巴亥生了三个儿子,年纪虽不大,但都显示出了非凡的才智,英武不俗,尤其多尔衮更是鹤立鸡群,“聪颖异常”,一旦长大成人,一定是十分了得的英雄。弟兄三人若同气连枝,团结一致,其背后再有一位极富机变、地位很高的母亲当后台,那将是一股极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皇太极威胁极大。所以必须抓住先帝驾崩的难得之机,在三个孩子尚在年幼之时,首先除掉阿巴亥,以绝后患。

    其二,努尔哈赤在预感到大限将至之时,特地将大妃阿巴亥召来,与她共同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五天。为什么要召大妃?肯定会有重大的事情与阿巴亥之子多尔衮像

    她商量,有重要的情况向她通报,有重要的话要嘱咐于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临终时,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如果真有此事,那么这个决定很可能就是努尔哈赤与阿巴亥共同商定的,或是阿巴亥首先知道的。阿巴亥是努尔哈赤临终前所有情况的最知情者,这样一来,她自然就成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和谋夺汗位的最大障碍,势必除之。后来的清代官书之所以讳言努尔哈赤留有遗言,皆云“不复言及”,可能也是有意转移、模糊后人的注意力。

    其三,皇太极内心长期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对阿巴亥的仇恨。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姐姐叶赫那拉氏是努尔哈赤的前任大妃,尽管她年轻貌美、丰姿妍丽,但当比她年轻15岁、更为丰姿绰约、俏丽聪颖的阿巴亥来到努尔哈赤的身边的时候,努尔哈赤出于喜新厌旧的天性,将更多的爱倾注到了阿巴亥身上,这就必然冷落了孟古姐姐。醋意、孤独、嫉恨交织在一起,使性格内向的孟古姐姐忧郁寡欢,竟至积虑成病,二年后撒手人寰,芳龄仅29岁。母亲的死,对于皇太极来说,无论从心理上、地位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影响极大。尽管当时皇太极只有11岁,但对阿巴亥的仇恨的种子已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田,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只要有机会,皇太极岂能不置阿巴亥于死地

    第一部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4)

    阿巴亥第三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丢掉了性命,代价惨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为努尔哈赤殉死的,不仅有阿巴亥,还有他的二个小妃,其中一个就是曾经告发过阿巴亥的代音察。她因揭发阿巴亥有功,颇为受宠,地位上升,能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让她殉死呢?这说明代音察揭发阿巴亥,打击代善,的确是受皇太极指使的,皇太极为除后患,杀她灭口。她也同阿巴亥一样,成了政治斗争的

    牺牲品。

    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辰时,阿巴亥自尽而死,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安放在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阿巴亥的悲惨命运并没有因她的死去而终结。

    皇太极即皇帝位以后,于崇德元年(1636)追谥其生母孟古姐姐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放于太庙内。孟古姐姐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太极这样做,无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与孟古姐姐地位相同,却没有被追谥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是被有意贬低。

    清宫廷画家绘《福陵图》,阿巴亥与努尔哈赤合葬于此

    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入葬刚刚建成的沈阳福陵,同时入葬的还有孝慈皇后、阿巴亥和继妃富察氏,但在官方史书上却只记载孝慈皇后和富察氏,对阿巴亥一字不提,明显是对阿巴亥的歧视。

    多尔衮对皇太极的不公允做法,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他城府很深,善于韬光养晦。他深知,若此时为母亲鸣不平,不仅毫无用处,反而还会断送自己。十几年后,当多尔衮当上了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时,终于有了为母亲正名的机会了。顺治七年(1650)八月,多尔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以顺治皇帝的名义,正式追谥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将其神牌升祔太庙,与努尔哈赤并列太室,同飨玉筵。

    可惜好景不长,刚过半年,多尔衮获罪,多尔衮、阿巴亥以及多尔衮之妻的所有封典悉被追夺,神牌从太庙中撤出。虽然在127年后,乾隆帝为多尔衮恢复了名誉,但对其生母阿巴亥却一字未提。从此,阿巴亥便销声匿迹了。阿巴亥第四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阿巴亥作为一名柔弱女人,12岁时就作为一个政治交易的筹码,嫁到异国他乡,成了43岁的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妾。在美女众多、管制极严的汗宫中,孤身无助的十几岁的阿巴亥惟一的出路就是*自己的美貌和逢迎,千方百计地取悦夫君,获得怜悯和宠爱。顺治帝将多尔衮母、妻撤出庙享的诏

    第一部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5)

    福陵隆恩门(徐广源提供)她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乱国之迹。当她得知丈夫有意在其百年后将自己和孩子托付给大贝勒时,她送食品、暗送秋波讨好大贝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拿财物赠给努尔哈赤部下的一些官员、将领的妻女,赠给附近村里的一些百姓,这对于收买人心,树立努尔哈赤的威望,团结官民拥护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很有益处,这表明阿巴亥颇有政治见地,是帮助夫君成就大业的一种佳行,本应受到称赞,却成了罪状。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都成了清初的著名将领,屡立战功。阿巴亥何

    其无辜,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始终生活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多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竟被逼迫殉死。而且死后不得安宁,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伤害。

    阿巴亥个人小档案

    姓氏:乌喇那拉氏出生:明万历十八年(1590)

    属相:虎父亲:满泰

    丈夫:天命汗努尔哈赤子女:3个儿子

    出嫁: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立为大妃: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底

    最得意:丰衣美食最失意:曾被休弃

    最痛心:被逼殉死卒年: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

    享年:37岁入葬: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

    陵寝:福陵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著《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

    (2)姜相顺、佟悦著《盛京皇宫》,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3)满学研究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4)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第二部分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1)

    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

    昭西陵鸟瞰(徐广源提供)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

    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庄妃像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太后是否下嫁,学界现在尚无定论,我们在这里不想强说其有,也不想断言其无。但想说明的是,即使抛开太后是否下嫁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开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与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这也不难解释。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