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龙战三千里 > 第80章
    明嘉靖进士,历任降州知府、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官至兵部右侍郎,加左都御史。

    明万历二十年(1952年),日本入侵朝鲜,所向披靡,朝鲜向大明请兵救援,十二月,明神宗派宋应昌为经略使,李如松为征东提督,率兵四万,分三路参战。翌年二月六日,明鲜联军光复平壤。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残部南逃,联军乘胜追击,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直捣王京(汉城)。

    宋乘胜督师追击,收复南原、晋州和汉江以南千余里土地,并索回朝鲜王子、陪臣、宫眷百余人。正当宋应昌率军大举横扫倭寇之际,明神宗听从兵部尚书石星主和意见,命令宋应昌停止进军,留三千兵暂驻朝鲜,其余撤退回国,使援朝抗倭之战未收全功。

    为彰宋应昌援朝抗日之业绩,在宋居住的孩儿巷建经略华夷牌坊。宋应昌回国,请求解职,回归故里。后隐居西湖孤山,殁后,葬于北高峰下。

    袁坤仪【1535~1609】本名袁黄,字坤仪,号了凡,好佛学,江苏省吴江县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中举,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考上进士,进入仕途。据说早年曾遇到“神算”指点迷津,说他只能活到五十几岁,袁坤仪大惊,从此吃斋信佛,希望自己能够长寿。

    万历二十年,他随军援朝平倭,任军前赞画职务,东征军司令官李如松假和真战,发动突袭攻破地势险要的平壤城,重创日军,袁坤仪认为明军胜之不武,为此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手段对付日寇,损害了大明朝的国威,两人因此产生矛盾。袁坤仪在任期积极上书主和,后来议和失败,日军再次入侵朝鲜,坤仪离职返乡。他在家继续吃斋行善、锻炼身体,终于以实际行动破解了“神算”的预言,卒年74岁。

    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临海市城关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庆太守。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朝鲜抗倭,竭力主战。顺天一战,日将小西行长被困10余日,求救于岛津义弘。王士琦为防两支倭寇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督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

    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后,出任山西右布政使,巡视冀北至云中;又任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

    王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著《封贡纪略》、《三云筹组考》,记安攘、封贡、军实、险要等事及守边经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墓在临海城西石塘(今张家渡)。著作有《东征纪略》等。

    杨镐【1558?~1629】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曾经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大胜。进副使。杨镐工作积极,除了完成业内政务外,还垦荒以济军民食用,为此升任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春,随同副将李如梅出塞袭击蒙古军,不利而返,遭到朝廷责难,适逢朝鲜战争方起,正当用人之际,于是神宗免镐罪,擢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杨镐到了朝鲜之后,正值稷山大捷,奉总督邢玠命,与提督麻贵一起率部对日军展开反击,日将加藤清正据蔚山死守,双方攻防十余日,最后釜山等地倭兵大举来援,杨镐在撤退过程中惊慌失措,丢下部队先逃,导致全军溃败,死伤惨重。杨镐向朝廷假报捷章,事败罢官听勘,后来明军取得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杨镐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八年,杨镐任辽东巡抚。命军队袭击土蛮首领炒花于镇安,取得重大战果,杨镐因此极为得意,常以帅才自诩之。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后金兵入侵边关,明军屡战失利,朝野震骇,廷议镐熟谙辽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经略。杨镐受命于临危,誓言一战退敌,并制定了四路出击的计划。

    在明军集结准备过程中,朝廷大臣认为师久必饷匮,于是严厉催促,杨镐迫于压力,强令诸将立刻出塞,结果四路大军被后金兵各个击破,名将刘綎、杜松等人阵亡,士卒死伤数万人。杨镐被逮下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

    李如柏字子贞,成梁第二子。由父荫为锦衣千户。数从父出塞有功,历任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万历二十年,随兄李如松援朝平倭,屡立战功,回国后进都督同知,为五军营副将。继为贵州总兵官。二十三年,改镇宁夏,大败蒙古军,因功进右都督。再以疾归,沉于酒色,无复少壮英锐。

    李如柏退休已经二十多年了,垂垂老矣,但是因为辽东总兵官张承荫在和蒙古兵的战斗中阵亡,一时无人敢接替,于是朝臣合荐如柏,帝诏以故官镇辽东。如柏不负众望,率军击退了敌人。

    后金崛起,边关震动,“帅才”杨镐奉命四路出师征讨,令如柏以一军出鸦鹘关。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初战失利,镐急檄如柏还。后金兵二十人见之,登山鸣螺,作大军追击状,如柏军大惊,奔走相蹴死者甚众。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给事中李奇珍连疏争尤力。帝终念李氏,诏还候勘。既入都,言者不已。如柏惧,遂自裁。

    李如梅字子清。亦由父荫,任都指挥佥事。从兄如松征日本,却敌先登。屡迁辽东副总兵。二十四年,炒花、卜言兔将入犯,如梅谋先袭之。督部将方时新等出塞三百里,直捣其庐帐,斩首百余级而还。明年,如梅与参政杨镐谋复从镇西堡出塞,潜袭敌营,失利,损部将十人,士卒一百六十人。如梅以血战重创,免罪。

    日本封事败,其年八月,进署都督佥事,充御倭副总兵,赴朝鲜援剿,参加蔚山战役,如梅率军先行,大败倭兵,余贼遁归岛山。双方攻防十余日,联军气衰,这时日军四面来援,如梅军先奔,诸军亦相继溃。

    朝臣弹劾如梅,帝不纳。旋用为御倭总兵官。会其兄如松战殁,即命如梅驰代之。在任期内无重大战绩,劾罢。久之,起佥书左府。四十年,镐巡抚辽东,力荐如梅为帅。朝臣意见相左,李如梅最终没有东山再起,郁郁而终。

    刘綎【1558~1619】字省吾,是抗倭名将刘显之子。勇敢有父风,人称“刘大刀”,万历初年,跟随父亲征讨九丝蛮,冲锋在前,力擒蛮酋阿大。以功迁云南迤东守备,改南京小教场坐营。十年冬,缅甸和云南当地土司勾结,大举入侵永昌、腾越,刘綎奉命南征,与其他将领一道击败了拥有战象的敌军,并反攻入缅甸境内,迫使敌人求和,刘綎因功进副总兵。

    万历二十年,会朝鲜用兵,刘綎奉旨赴援,屡败倭兵,迫敌退守釜山一线。议和起,刘綎班师回国。转赴大西北与青藏少数民族继续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次年五月,刘綎再次奉诏出兵朝鲜,在东南战役任西路总指挥,刘綎不为日军在中路取得的战术性胜利所迷惑,坚决采取围城打援的对策,配合水军将领陈璘夹击西路日军,终于扭转了战役初期的不利态势,为联军赢得全局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后刘綎晋升为都督同知,世荫千户,率军平定了播州杨应龙叛乱,官进左都督,世荫指挥使。此后他在云南屡立战功,因事被弹劾去职,告老还乡。

    万历四十六年,辽东战事吃紧,刘綎奉旨复出,次年二月(1619年),参加经略杨镐组织的四路出师,杨镐与綎素来不睦,命其孤军前插,又不及时通报战况,导致中了后金埋伏,兵败阵亡。天启初年,赠少保,世荫指挥佥事,立祠曰“表忠”。

    (注:有史料称刘綎生于隆庆二年,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按其父刘显的事迹推算,应该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左右,即题头所注明的1558年。)

    陈璘【1543~1607】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县龙田铺(今周陂龙田村)人。有谋略,善将兵,精剑术,嘉靖末年为指挥佥事。因功进广东守备。此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再立战功,进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后历任高州参将、东安参将、驻南澳岛副总兵。

    万历二十五年,朝鲜战事再起,陈璘率广东兵五千援朝鲜。明年二月,升任御倭总兵官,提督水军,与麻贵、刘綎并将。东南战役中会同陆军刘綎部夹击顺天日军,泗川之敌闻讯来援,两军大战于露梁海,重创日军岛津义弘部,歼敌万余人,这时刘綎猛攻顺天城,陈璘回师从海上配合,焚敌舰百余艘。残敌逃入乙山,旋被明军歼灭。战后论功,璘为首,綎次之,贵又次之。进璘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回国后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加平播战役,战功卓著,因事被弹劾,转守贵州。三十四年平定苗民起义,两功并赏,加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璘病逝于任内。朝廷以璘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麻贵大同右卫人。果毅骁捷,善用兵,嘉靖中为大同参将,在和蒙古游牧民族作战中屡立战功,官至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再迁大同副总兵。十年冬,以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因事被朝官弹劾,谪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