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刘邦大传 > 第41章
    但这三位秦王朝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身为名将应有的风范了。

    日后,韩信在和刘邦谈及这事件时表示: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本为秦将,他们带领秦兵在外作战已有不少年,士卒为他们出生入死也不可胜数。后来由于他们的决定,秦军投降了楚军。兵至新安时,项王却用诈谋坑杀秦降军二十万,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苟存了下来。秦国父兄对这三人的愚蠢和缺乏骨气都恨入骨髓……而大王(指刘邦)入武关时,和百姓约法三章而不多加干扰,作风正好与他们截然相反,关中百姓莫不愿大王能成为关中之王。”

    光是这点政治号召,刘邦在形象上已拥有绝对优势了,这也正是长期对抗下,刘邦能愈来愈有利的主要因素。

    日后刘邦由汉中入侵关中,章邯根本不堪一击,很快即为韩信所擒杀,和早年黑衫军的常胜将领完全不像同一个人,可见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的确相当大。

    刘邦封关,项羽猛攻

    这时候的刘邦却也犯了一件重大的错误。

    还军灞上,原本是表示对关中没有野心,等待诸侯来共同处理。这种“天下为公”的政治形象,正是张良和萧何等对刘邦的包装,相信刘邦也应该是知道的。

    但刘邦的心理却相当不平衡,所以他接受参谋辕生的建议,派了一支小部队去守住函谷关,没有他的允许,任何军队不得进入关中。

    由这件事也可看出刘邦集团组织之松散,指挥体系也漫无章法。

    显然增兵函谷关之事,不但客居的主参谋张良不知道,连负责行政管理的萧何也被瞒住了,甚至于主要将领樊哙、周勃、曹参等都不知情。

    刘邦的确显得当局者迷了。

    这时候,项羽的主力军正火速开往关中。

    当他到达函谷关口时,已是严冬的十二月天了,距离受怀王指令。伴随宋义北征,正好一年三个月。

    函谷关又称古关,是进入关中地区最重要的管道。

    这里是黄土高原,所以没什么树木,周围都是岩石和黄土断层,只有一条窄路可以通行。古关的城门依地势建造,十分坚固而险要,自古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刘邦于是判断,凭此险要足以抵挡项羽的攻关。

    项羽在接近函谷关前,已得到刘邦比他早攻入关中的情报。

    虽然项羽一向没有在关中为王的想法,但他比刘邦晚到,面子上是绝对挂不住的。

    尤其当他得知刘邦派军扼守住函谷关口,更是暴怒不已,立刻派遣先锋军团的英布部队猛烈攻打函谷关。

    虽然函谷关地势险要,但项羽军势雄壮,守关将士又没有接到刘邦坚守到底的指令,因此没多久便和英布军团妥协,让项羽军很快地进入了函谷关。

    函谷关两边皆是峭壁峻岭,中间的道路相当狭窄,很多地方只容一辆马车行进。刘邦军如果真要据险而守,项羽可能要花上数倍的时间也不一定。

    相信这次的妥协项羽和刘邦必都曾参与才是,否则日后在鸿门的军事会议上,项羽是不可能这么轻易便放过刘邦的。

    即使如此,由函谷关到潼关,也就是正式地进入关中盆地,仍足足花了项羽军两天半的时间。

    眼前可以看到刘邦部署在灞上的大军。

    到底想怎么样,项羽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他暂时将部队驻营在新丰鸿门附近。

    这时候刘邦在灞上的部队大约有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大约有四十万,号称百万。不过其中项羽的直属部队实际只有十万左右,否则他也不用急着去处理不稳定的秦国降军了。

    面对项羽军团到来,刘邦似乎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如何应对的方法,双方暂时对峙着。

    刘邦阵营中也有不少的楚军。刘邦禁止他们抢劫,早已让他们心里很不平,此时再眼见项羽军势庞大,刘邦又摆出一副对抗的样子,心中大为不安。这些人在衡量双方实力后,自然“西瓜靠大边”,急着想向项羽示好了。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于是派人向项羽密告:

    “刘邦有意在关中为王,并令子婴为相,私拥秦皇室所有的珠宝。”

    这当然并非事实,否则刘邦也不用从咸阳撤离,驻军灞上了。

    对情况仍不甚了解、也还无法掌握现况的项羽,听完密告后不禁勃然大怒,乃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和刘邦一决雌雄。

    是不是真的非打不可,其实项羽也不那么确定。只是他看到刘邦一副“赢家”的气势,心理实在觉得不平,因此必要时再打一仗,自然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时候最希望项羽开战的是军师范增,他比较项羽坑杀降卒和刘邦约法三章的两个极端行为,便知道大势已去了一半。

    凭形象,在关中地区刘邦已取得绝对的优势。

    因此他主张干脆杀了刘邦,而目前正好又有一个最好的借口。他向项羽表示:

    “沛公在东方时是著名的贪财、好色之辈,如今入关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显然不是他的本性啊!这表示他志向不小,真的有意在关中自封为王。我们不如趁这个机会突击之,以绝后患!”

    但项羽实在搞不懂刘邦这样的作为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懂范增到底在担心些什么?

    在项梁的教导下,项羽知道怎么样让自己被士卒尊敬,成为他们的领袖,但他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要对一般百姓——尤其是敌军示好。对失败者使用暴力,不正是赢家的权力吗?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因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少后世学者以这一章的辞文,指责老子貌似无为,内心却重视阴谋之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这里所说的微明,是说事情看来似乎微小,但依此会发展出来的趋势则已很清楚了。

    可见老子所说的只是一个自然现象罢了,他并不去评价这种情形的好坏或对错,只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的经验法则,值得我们特别去观察。

    任何事物要收缩前,一定会先扩充之;将欲削弱时,必定先让它感到强盛;将要废弃以前,都会有提举的现象;将由对方身上有所夺取前,通常也会先给对方些好处。

    这是种自然的现象——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体会这种道理,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了。[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isuu.]

    一个柔弱者若了解自然的道理并顺应之,最后一定会强过一味想和自然对抗的强者。所以柔弱才是治国的根本,这就如同鱼不能离开水池一样,治国若不懂得顺应自然之道,将来一定会亡国。刑罚等凶利的东西则应该备而不用,绝不可以用之来显示自己的威力。

    在“道家”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断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输赢随时可能易势。唯有懂得这种变动道理的人,才不会步入自以为是的错误中。

    但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时,常误以为这将是一个常态,只要努力将是个永远的赢家,这个世界为他而准备的,所有人也都是为他而活的。

    击杀宋义后的项羽从此一帆风顺,因而这种自我心态非常地旺盛。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除了挡我者亡,也不会有什么事需要他特别去关心。

    刘邦虽也有领导者的盲点,但他惟一的长处就是没有太强烈的主见、只要听起来有点道理,而且对方又表现得很积极时,他大部分都会接受。或许就是这样,让他避开了自己的盲点,反而比较能表现出顺应自然的柔弱面。

    从大势来看,刘邦力量虽远不及项羽,但在作为全国性领导人物的气势上,两者的胜负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刘邦大传--第二章鸿门剑宴

    第二章鸿门剑宴

    项伯于是起身表示:“一个人舞剑没意思,我也来陪一段吧!”接着也拔剑配合项庄的舞剑表演,却故意用身子挡在刘邦前面,让项庄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刘邦。

    戏剧性强的鸿门宴

    鸿门,在秦王朝京城咸阳的西北方,是个小型的台地,和东南的霸上遥遥相对。

    项羽进驻新丰后,便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而刘邦听从张良劝告,亲自到此来拜会项羽,发生了有名的鸿门剑宴。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一段有相当特殊的描写,文情并茂,几乎比一般的小说还精彩;他的文学底子也在此表露无遗。

    其实这段记载的文学性重于史料价值,它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啥等人的个性举止,巨细靡遗地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同司马迁本人在现场观看的报导一般。

    由此可看出这件事在当时必定轰动一时,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也必定有相当多的传奇故事。日后考古学家在前汉古墓的后厅砖壁中,便发现有“鸿门之宴”的壁画,也显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项伯报恩示警,张良仗义护主

    鸿门之宴的导引者是项燕的庶子,也就是项羽叔父辈的项伯。

    依《史记索隐》记载,项伯名缠字伯,然而他以“伯”为字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儿子,一般都以伯、仲、叔。季相称,譬如刘邦便被称为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