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八戒说禅 > 第37章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大量的例证,比如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往往归咎于人或者归咎于坏运气,而在成功的时候却归功于自己的努力。

    慧能接着说:“在般若智慧的指引下,邪见来了用正见度,迷妄来了用觉悟度,愚昧来了用智慧度,恶念来了用善念度,烦恼来了用菩提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才是真正的救度法门。

    “所谓烦恼无边誓愿断,是说用自心具有的般若智慧破除各种妄念;所谓法门无边誓愿学,是说我们要虚心修习佛门正法;所谓无上佛道誓愿成,是说我们的修行要常怀谦逊之心,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一切,远离执着与迷妄。觉悟之心自会生出般若智慧,破除一切迷妄。这就是通过自己的觉悟、发挥誓愿的力量来成就佛道的道理。”

    慧能这段话的核心一是“自己度自己,别想靠别人”,二是要以智慧来达到觉悟,但讲话形式和他的一贯主张很有一些矛盾。比如前边讲过,慧能教大家破除执着心,现在却搞起了发愿起誓,这发愿起誓不正是执着的一种极端表现么?前边慧能教大家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现在却讲了一大串的邪见与正见、迷妄与觉悟、愚昧与智慧、善与恶,这不都是明明确确的二元对立观念么?——就以第一个邪与正的二元对立来说,前边讲过善财童子采药的故事,一方面山河大地无不是药,一方面良药可以杀人,毒药可以救人,这才是所谓超越二元对立的道理,但慧能此刻大讲邪正之分、善恶之别,又是什么道理呢?

    八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悔,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矫诳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嫉妒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三唱]

    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讲顿悟也需要讲忏悔

    发完了四弘大愿,慧能开讲无相忏悔,带大家忏悔三世罪业。

    忏悔这个词也是从佛教来的,忏是来自音译,悔是来自意译,两相结合,是为忏悔。忏悔原本的意思是把自己做过的错事向别人坦白,请求宽恕,后来演变成宗教仪轨。但正像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宗教的专业术语到了慧能这儿总会被赋予全新的解释,完全不理会传统标准,于是,“忏悔”先是被慧能加了一个前缀“无相”,随后又被解释说:“各位,前念、今念、后念,所有心念都不为愚妄所污染,从前的恶业能够同时从自性中清除出去,这就是忏悔。前念、今念和后念都不为愚妄所污染,破除从前的不实之心并使之永不再生,这就叫自性忏悔。前念、今念和后年都不为愚妄所污染,破除从前的嫉妒之心并使之永不再生,这就是忏悔。”这些话大家跟着慧能一起念了三遍。

    慧能继续解释:“各位,什么叫忏悔呢?所谓忏,就是终生不作恶业,所谓悔就是认识到从前的错误。在诸佛面前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在我的这套法门里,只有将恶业彻底清初,使之用不再犯,这才叫忏悔。”

    这些话看上去有点儿奇怪——如果是单独看,或者是出自其他哪位僧侣之口,我们是不会觉得奇怪的,可由慧能说出来却奇怪得很。这套忏悔理论明明还是传统佛教的说法,就算被冠上一个“无相忏悔”的新概念,内容也还是旧的内容,而且连“三世罪业”的说法都出现了,我们从这里似乎看到慧能从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一步步地转为保守派了。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受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

    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

    慧能说:“无相忏悔做完了,我该给大家授无相三归依戒了。”——慧能经常把一些旧有的专业名词加一个“无相”作前缀,变成他自己的专有名词,我们以现代眼光看,他这是在创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三归依戒是佛教里边一个很重要的戒律,基本上凡是信佛的就得接受这个三归依戒。所谓三归依,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法、僧是佛教的所谓“三宝”。郑和叫三宝太监,听上去是个很俗气的名气,其实是有佛源的。

    但这个三归依经慧能一讲,意思又全变了。

    慧能说:“各位,归依觉悟,就是功德圆满的两足尊;归依正法,就是摆脱一切执着的离欲尊;归依清净,就是受世人敬仰的众中尊。从今以后,我们要以佛为老师,不可归依邪魔外道。愿各位以自己心中的佛、法、僧三宝生发慈悲作证。”(慈悲这个词也是从佛教来的。)

    慧能这里说的两足尊、离欲尊、众中尊,都是佛陀的尊号。人和动物的一个主要不同就是人能靠两条腿直立行走,所以比动物都尊贵,佛陀在两条腿的人里面又是最尊贵的,所以叫两足尊;佛陀能摆脱欲望和执着,所以叫离欲尊;佛陀是众生当中最最尊贵的,所以叫众中尊。——佛教有各式各样的专业术语,实在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更要命的是对同一个专业术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也说不清哪个解释才是标准答案,不同的术语之间发生冲突对立就更常见了。所以,对这三个“尊”,我就依其一说,简而言之好了。

    那么,传统的三归依不是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么?慧能怎么把佛、法、僧变成了三个尊呢?——慧能接下来还要解释一下,说这三个尊其实就是佛、法、僧,就是三宝:“我请大家归依各人自性当中的三宝:觉悟就是佛,教义就是法,清净就是僧。归依了觉悟就不会产生迷妄,从此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这就是两足尊;归依了教义就会啥都不贪、啥都不爱,这就是离欲尊;归依了清净就不会为凡俗的世界所污染,这就众中尊。

    “凡夫俗子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的解脱就是整天要求受三归依戒,却根本不明白要归依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要归依佛,谁能告诉我佛到底在哪儿?连佛的影子都找不着你归依谁去?各位请仔细想想,佛经里说的是‘自归依佛’,而不是说‘归依他佛’,这分明在告诉我们: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如果不去归依自己心里本来就有的佛性,就不会还有别的可以归依的地方了。”

    慧能的这段道理是很要紧的,对后来的影响也很大,甚至道家也“拿来主义”了过去——道家也有个《坛经》,叫做《碧苑坛经》,说道教传统归依道、经、师这三宝,而真三宝则是身、心、意。

    佛家传统讲三归依,归依三宝,都是向外归依,慧能强调见性成佛、自性自度,就把三宝说成人心里的主观概念了。如果按照学术标准,这就叫典型的概念先行,一切论证都为事先拟定的概念服务,不惜捏造论据,惘顾常理。但信仰毕竟是专门的领域,就算做不到自洽也没几个人会去深究,信徒们是很少关心教义辨析与宗派论战的,既然已经信字当先了,那还怀疑什么。

    慧能在这段话里也展现了他比较实在的一面。总说解脱呀、顿悟呀,如果以普通人角度来看那些已经解脱了、顿悟了的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佛应该是什么样的?所谓超脱轮回,这谁也验证不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表现呢?你说你悟了,悟了以后又如何呢?——慧能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描述:“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

    这里边首先就有一个心理问题。人生在世,总是要找平衡的。我们现在一个普通城里人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少强过秦皇汉武的地方,但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不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会和秦皇汉武去比,而是和同学、同事去比。大学生应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某人期望的薪水往往不是和自己的学历、能力完全挂钩,而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同班或同系的同学当中所拿到的最高薪水。

    我们再想想社会底层的人,无权无势无钱,样样不如人,他们怎么给自己找平衡呢?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的匮乏的生活赋予一个神圣的道德光环,于是他们可以挺起胸膛说:“我们虽然穷,虽然啥都不如人,但我们的清贫生活具有道德上的高尚性,天堂是属于我们的,而‘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

    神圣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穷人们以生活的勇气,富人们也往往被形容为为富不仁或者虽然富裕却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