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八戒说禅 > 第43章
    庞居士说:“这些都是害人的东西,所以我才打算扔掉。我哪能把害人的东西送人呢!”——这个见解很深刻呀,想想我们自己,有几个人不是拼死拼活地去挣一点点害人的东西来害自己和老婆孩子呢?如果哪天你也能像庞居士一样想通了,不准备再做这些有害无益的事了,你的父母妻儿也会想庞居士的家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支持你吗?

    在家修行总难免受到牵绊和拖累,像庞居士那样的例子只是万里挑一、凤毛麟角而已,还不一定都是真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如果在家修行也能成佛,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寺院的生活过不习惯,娇妻爱子又舍弃不下(如果你真想抛家弃子,就想想佛陀的榜样吧),工作上还有升迁的机会,经济上还有发迹的可能,哎,如果能安安稳稳地住着好房子,天天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老婆越来越娇媚,儿子越来越可爱,仕途上步步高升,帐户里财源滚滚,出门有高车驷马,进门有奴婢成群,抽空打个坐、念个经、烧个香、拜个佛,佛祖保佑天天能过好生活,死后还能上天堂,这有多美!——如果佛教界能推出这么一个榜样,那才是人见人羡的。

    毕竟对多数人来讲,放弃世俗生活是困难的,只有在世俗生活里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有可能剃度出家,隐遁山门。所以,如果有位大师出来,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效果是一样的,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慧能这么一说,听众果然很是关注。刺史赶紧问道:“在家应该怎么修行呀,请大师指点一二。”

    慧能说:“我为在座各位作了一个《无相颂》,请大家好好记着,只要依此修行就可以了。”

    慧能这个《无相颂》基本还是重复前边那些佛性、顿悟、三无、佛法就在世间之类的观点,比较新的是:真心修道的人并不责备世人的愚昧,如果专注于别人的过错,自己的过错就比人家还大,别人犯了错你不要去责怪,如果你责怪人家那你也就有罪了。——这些话很像是道德教诲,和基督的登山宝训如出一辙,实际上是有佛学理论作靠山的,这一点慧能后边还会详细说到。

    现在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好,虽然多数人恐怕很难做到。在论坛上我们应该见惯了总有些人只看过两眼八手评论就敢信口雌黄、断人是非,还沾沾自喜地好为人师,但这实在是保持心理优越感的一个有效手段——责难他人会引发心理快感,这是被现代心理学证实了的。况且,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经验都告诉我们:多数人对自己都会有些高估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搞过婚介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你觉得这一男一女很是般配,见面之后他们往往会互相看不上。

    所以这简单两句话,又在挑战着人之常情,想来能做到的人不会太多。成佛容易吗?说来容易做来难呀。

    慧能说完了《无相颂》,最后叮嘱大家:“你们可都得按我说的去做哦,否则的话,就算和我面对面坐着也如同咫尺天涯。好啦,现在大家就散了吧,我也该回曹溪山去了,谁要是还有疑问可以到曹溪山找我。”

    答问部分到此结束,结果只有刺史大人一个人在提问,实在显得有点儿势利。其他人不知道是没有问题呀,还是没提,或者提的问题被《坛经》的编纂者省略掉了?

    听众们纷纷施礼,纷纷赞叹,各回各家了。下面一部分讲的,就是曹溪世界的一些修行故事。

    第四篇曹溪

    一

    大师往曹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三五千人说不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

    世人尽传南宗能,北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南能北秀

    慧能在曹溪一住就是四十多年,所教授的僧俗信众有三五千人之多。要说他的法门宗旨,便是传授《坛经》,以《坛经》为传法的凭证,谁如果得不到《坛经》,就说明没受过慧能的真传。传付《坛经》也不是简单地把书一给就算完了,而是要把得法人的姓名、得法地点、时间都记清楚。没有得到《坛经》传承的便不是南宗弟子,这些人虽然也听过顿教法门,但只知皮毛,难免会因为教义而起争端。只有那些真正得法的人才会一意修行,不理会任何争论,因为一有争论便会惹起胜负之心,这与佛法是不相容的。

    ——以上这段记载有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说慧能以《坛经》传法,那么《坛经》里必然不可能出现上边这段话,这大概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是在《坛经》成书之后又被后人增补,而原始版本都已失传,要么这段话就是后人在说谎,慧能当初根本就没有传授《坛经》这回事。

    如果从教理来衡量,既讲不立文字,又对编纂成书的《坛经》如此重视,慧能有生之年应该不会作出如此自相矛盾的事;从传承常理来看,如果还有一个更原始的《坛经》版本被广泛地流传出去,在后世竟然毫无痕迹也有点儿说不过去;从佛教发展来看,这段话显然门派之见极强,完全不是慧能当时的风格,八成是禅宗后学根据他们当时的教派纷争环境而有针对性地编造出来的。

    可疑的不止这一段,整个曹溪部分的记载都显出是禅宗后学所为,充满门户之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是神会一系的作伪,但是,神会分明就是那个跳起门派争端的人,以奋不顾身的姿态贬低神秀一系,截然划分南北,完全不符合所谓“只有那些真正得法的人才会一意修行,不理会任何争论,因为一有争论便会惹起胜负之心,这与佛法是不相容的”,神会的徒子徒孙们如果真这么写,这不是在骂自己的老师么?

    以小人之心推测,这大概是拥有了《坛经》的一派人自贵其说,标明自己才是正宗嫡传,或许是神会一系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人肯定会问了:“正宗嫡传的标志不是传法袈裟么?袈裟哪儿去了?”——别急,现在抬高《坛经》就是为后文的这个问题张目。

    《坛经》接下来的一段话是解释南北分立的:大家都说“南能北秀”,其实这种说法非常肤浅。神秀禅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担任住持,慧能大师则住在广东韶州的曹溪山,地理上有南北之别,而禅法只有一家。顿、渐虽有分别,但那是针对不同资质的人而分别设立的法门,佛法实质上也只有一种。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时,“南能北秀”的说法已经出现了,但这个“南能北秀”就像“南慕容,北乔峰”一样,说的是南北两大名人,而不是说禅法分立为南北两派,更不是说整个儿禅门除了慧能和神秀之外就别无人物了。在慧能和神秀的时代,禅法正是百家争鸣的阶段,南方除慧能之外,北方除神秀之外,各有宗师级的人物,各擅胜场。再者,从常理来看,“南能北秀”这类说法往往是知名度比较低的人攀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好比我们推广汤显祖的时候会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而无论从世界范围的知名度来说还是从文化影响力来说,汤显祖都是远远赶不上莎士比亚的。同样,我这篇东西将来如果出版,宣传语也可以写上“《论语》看于丹,《坛经》看好熊”,或者“于我所欲也,熊亦我所欲也”之类的——谁都知道于丹,但除了几个亲朋好友之外没人知道好熊是谁,甚至好熊只要谈个女友就可以把读者群扩大一倍。

    在慧能和神秀的时代,慧能虽然比好熊要牛,但神秀可比于丹还要火得多,所以,仅以知名度而论,“南能北秀”的说法实在可疑。人民群众充满了盲从精神,现在我们要参禅,多数人都会追捧慧能,人家到底是禅宗第一高手么,但如果把我们放到唐朝,肯定追随神秀的人是大多数,这和慧能、神秀各自的佛学修为没多大关系,假如慧能弟子中没有神会,假如唐朝皇室里没有唐武宗,禅宗还不知道会怎么发展呢。世间事多得是因缘巧合。

    从宗派的角度来看,宗教分立并不像公司拆分,而往往是后起之秀向传统宣战,这宣战并不是把自己从传统中分立出来,而是说自己才是正宗嫡系,其他都是旁门左道。所以,《坛经》这里说佛法只有一种,并无南北之分,神会在滑台大会上也不是说禅宗分南北,而是说神秀一系的禅法不是正宗。所以,如果你当着神会的面说“你们南宗禅如何如何”,神会肯定不会高兴的。“正确”的说法是:并不存在南宗禅和北宗禅之分,只存在正统和旁门之别。

    各位当中如果有坚持坐禅入定的,那么按照慧能一系的说法,你们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属于旁门左道。二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直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