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格兰仕精神 > 第9章
    当时条件有限,电脑是386的,上网速度很慢。然而客户发过来的传真和e-mail,每一份他们都在当天就回复。整个部门打字机只有一台,大家共用。报关用的发票、单证等等都从这台打字机出来,再复印给财务出提货单,找部门领导和分管副总审核、签字;再自己到仓库发货、点数;还要管船务,负责联系货柜……

    新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让前辈们刮目相看,夸他们是格兰仕的海外“别动队”。走在厂里,人们都用尊敬的目光望向他们。

    1997年格兰仕再遇洪患,留在厂区的大学生们都参与了抗洪。身在其中和听故事是两码事,格兰仕从最高层到最基层员工在灾难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格兰仕的凝聚力有多强,感受到企业的高层领导是多么朴实无华,感受到格兰仕人对企业倾注了怎样的浓厚感情。

    谁也不会认为“1994年的洪水”是个故事了,他们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格兰仕人”:为了一个订单,可以天天打电话、发e-mail,短的谈几个月,长的谈一两年,那种毅力和能吃苦的劲头是学生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

    跟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服务方面存在距离,而这却是格兰仕的优势,因为它是靠人的努力能够做好的工作。当时海外市场部提出:“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快捷的服务,让客户感到跟格兰仕合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回一个客户要货要得很急,联系了船舶公司,得知抵达目的地的船每月只有15日那一班。客户打电话过来,说船期有问题,合同不能签。这个单是沈朝辉跟的,他急得头上冒汗,说:“我们一定可以给你如期把货发到!”

    海口夸下,全部门紧急动员,调动公司方方面面的关系,最后以一种曲线联运的方式如期将货发到了指定地。客户想不到格兰仕如此“神通广大”,深感满意,后来成为格兰仕的长期客户。

    自从攻打海外微波炉市场以来,格兰仕的客户只有增加的,没有丢失的,创造了“零客户流失率”的奇迹。

    1997年格兰仕将微波炉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50万台,自那时起新人一批接一批招进。夏季大学生毕业之时是格兰仕进人高峰,也是海外市场部扩展高峰。格兰仕挑选业务人员的大原则就三条:第一是品质好,可塑性强;第二是能吃苦,责任心强;第三是愿意做好小事,做好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都是由小事,由细节构成的,所以,要比别人优秀,小事上也不能大意,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格兰仕接待大厅,有位圆圆脸的“前台阿姨”。现在,不论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前台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漂亮的年轻姑娘,可是,格兰仕这位阿姨却已过不惑之年,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笑容可掬,一看就让人感到亲切,大家都亲热地叫她“霞姐”。她是企业转产时退到后勤的老员工之一,土生土长,只读过两年小学。这样一位人到中年的女工竟学会了讲普通话,格兰仕人的学习毅力可想而知。现在舞厅dj通常都由新潮年轻人担任,但是,格兰仕员工舞厅的dj同样是一位年近五十岁的女工,也叫“霞姐”,也是企业转产时退下来的,这之前从来没有碰过音响,但很快她不光掌握了所有设备的操作,还会跳很多种舞,当舞蹈培训老师绰绰有余了。

    格兰仕的老梁总德叔认为,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就要做到最好——这成为后来格兰仕人挂在嘴边上的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格兰仕人要是到外边去找工作,“不用试工”,这就是业界对格兰仕人最直接的肯定。格兰仕人不仅造出了不输于日韩和欧美诸国的微波炉,同时,格兰仕人也是业界首屈一指的优秀员工。(奇书网|isuu.)

    胸有大志(1)

    盘古,开天辟地。

    格兰仕人以盘古的创新思维实干,敢为人先。

    哈佛商学院出版的《中国创造:西方管理者能从中国领军企业家身上学到什么?》,作者唐纳·苏尔(donaldsull)是伦敦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该书成为欧美经济界人士研究中国制造的畅销书第一位,书中他高度称赞了格兰仕,他说,格兰仕的技术革新能力很强,产品的品质很高,比欧美企业的品质更好,这种优质低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价格策略”,而是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价值营销”理论,这应该被最先进的教科书定位为“价值策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通用、飞利浦以及韩国三星、lg等纷纷被“价值屠夫”格兰仕逐出微波市场的根本原因。

    确实,格兰仕人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潜能,要“巧干”不要“盲干”,“巧干”和“盲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创造价值和创造价值效率的高低问题,“巧干”投入少,产出多,“盲干”则耗费的投入大,还不一定能产出,价值创造的效率低。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他请富人家的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了,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众所周知,中国许多家电企业包括知名企业都不过是做组装加工。原因无非觉得手头紧,技术研发又费时耗力,不如用钱打广告来得更快。在这种心态下,没实力的企业这样做也就罢了,但是赚到了钱的,完全可以从利润中拨出钱来可以搞研发的企业也这样做。于是乎,“芯太软”是中国家电业最大的痛处,曾经创造了家电业奇迹——在由本土企业完全占领中国市场vcd行业的年头,所有中国vcd企业核心元器件居然也全是依赖进口,没谁真正下工夫去攻克核心技术。而所谓的“技术牌”倒是一个比一个会打,一点皮毛技术就吹得悬乎其悬,消费者倒是唬得了一时,成本能降下来吗?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吗?降不了成本,又不惜重金打广告,还要玩价格战,这样的水准,难怪企业的平均成长寿命只有几年!

    格兰仕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胸有大志,他们有一种难得的对人对己的责任心,这使他们注重持续发展,注重长期效益。格兰仕人冲刺海外市场靠做贴牌,因为本身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品牌——替人家做苦力生产出产品,世界知名企业贴上自己的牌子,转手价钱几倍翻上去,这种滋味不好受。可是想要拥有自己的品牌,绝不是打打广告玩点计谋就能做到的,得埋下头来扎扎实实地做事。很自然地,不管做什么他们都希望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只顾短期利益满足于从国外进口元器件,处处受制于人。因此,1997年时他们就悄悄成立了格兰仕美国研发中心。研发谁都知道是花大钱的事,对格兰仕这种没有特殊资源的企业来说,它几乎可称之为“无奈又必须的奢侈”。

    胸有大志(2)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的。

    花旗银行联合首席执行官鲍勃·鲁宾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发展了5年的企业没有创新必然走向衰弱,一个销售了3年的产品没有创新必然走向死亡,这是规律。”

    在全球市场上格兰仕的竞争对手个个都是巨无霸,论整体实力格兰仕还不到人家的一个零头:1998年格兰仕年销售额10亿多美元,而竞争对手随便哪一家都有几百亿美元,而且还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小小的中国格兰仕想在海外市场立住脚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比人家低。

    想价格低就得成本低,成本管理中所涉及的全部因素中,格兰仕只拥有相对跨国企业来说更低廉的人工成本这个优势,而从长远来看这个优势终会失去。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拥有全部核心技术,如此地位才会稳固些。

    格兰仕人在融资方面也走了条新路,但是他们很朴素,没费脑子去想新名词,现成地用了“资源整合”,即全球资源大整合的叫法。后来研究格兰仕的专家替他们做了这件事,叫“创新oem方式”:这就是在全球范围与有品牌实力的跨国企业合作,把对方的先进生产线搬过来,为人家做贴牌。

    世界上做贴牌的企业不少,很多企业做oem只搞组装。格兰仕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他们算了算账,决定从生产核心元器件入手,并且是把别人的生产线搬过来——搬过来先进的生产线,也就搬来了对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降低自己的研发费用,并有助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这样做更符合他们持续发展的战略:搞组装而不拥有核心技术,那就只能像其他中国企业一样进口元器件,根本没有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