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帮朕整理一些奏章什么的。”

    “何止帮你整理奏章,还帮你拟诏,发布圣旨哩。”

    “哪里的事?”李治心里有鬼,眼睛躲闪着王皇后的眼睛。“哼!内宫干政,国家必乱。不知会大臣和臣妾,就册封李忠为陈王,是何道理?”

    三.5

    王皇后挺了挺身子,责问李治。

    “皇后,册忠为陈王,朕早有此意。”

    “那臣妾问皇上,多少天来,为何不来中宫?”

    “武昭仪已怀孕了,朕也是多抽点时间,照顾照顾她。”李治也没说假话,武则天确实怀孕了,只是没声张开来。

    “什么,她怀孕了?”

    “是的,昭仪准备过来禀告皇后呢。”

    王皇后一听,“扑通”一声坐起身子,头上也出了一层冷汗,身体也觉轻松了,头脑不由地警觉起来,也开动起来。真追悔莫及啊,刚治倒了萧淑妃,没想到前门赶走了虎,后门又引进了狼。那个老大不小的武昭仪不但梅开二度、夜夜春风,独占了皇帝全部的雨露恩爱,更令王皇后吃惊的是,年届三十的武昭仪竟怀上了龙种。当初,萧淑妃依仗小王子素节受皇上宠爱,还想让素节当太子。这武昭仪要生下个龙子,还不定怎么样呢,说不定子以母贵,母以子荣。太子、皇后的宝位都让她娘俩夺了去。那时,后宫哪还有我王皇后的立足之地?不行,得赶紧想办法。眼下,和这个摇摇摆摆的窝囊废皇上没有什么好说的,得找自己的娘家人,找舅父中书令柳奭。

    “皇上,臣妾身体不适,不能侍候皇上,请皇上谅解。”

    “不妨,朕在这坐一会就走。”

    “快到中午了,皇上还是去翠微宫吧。再说,臣妾这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

    李治的脸讪讪的,就站起来道:“皇后,你歇着吧,改天朕再来看你。”

    等高宗李治一走,王皇后即令内侍,速去王府传其母魏国夫人柳氏前来宫内探视。饭后,柳氏夫人乘一顶小轿,在内侍的引导下,急急赶来中宫,进门就来到闺女的床前。

    “皇后,你生病了?”

    “母亲来了,恕我不能施礼了。”王皇后歪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

    “可曾令太医前来诊视?”

    魏国夫人伸出手,摸摸王皇后的额头,又试试自己的额头,“没有烧啊,皇后是哪儿不舒服?”

    “母亲,”王皇后叫了一句,又打住了话头,挥手令内侍、宫婢退出屋子,然后才小声地说,“阿娘,孩儿得的是心病。”

    “什么心病?”柳氏夫人凑过来问。

    王皇后即把后宫内的大小事,一五一十地给阿娘柳氏说了一遍。“阿娘,孩儿至今不曾生育,只有走这一步棋了,先收忠为螟蛉子,再立忠为太子,方保孩儿皇后之位无虞。且忠为人忠厚老实,是个知恩图报的孩子,他日即大位,必不负我王家。”

    “这事得先和你舅舅商量。”魏国夫人柳氏说。

    “那当然,让舅舅在朝臣中活动活动,只有长孙太尉等老臣出面,此事方可办成,此事也必须办成。不然,等那武昭仪生了儿子,事情就棘手了。”

    “好,为娘这就去你舅舅府上。”

    魏国夫人出了宫,也没回家,即刻奔到弟弟柳奭的府上,把王皇后的话传给了他。其实,即使王皇后不开口,国舅大人中书令柳奭也考虑了这一层。俗话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王皇后稳固的后宫地位,就没有她身后整个家族的好事。收忠为螟蛉子,册立太子一事,二年前,就有过动议,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不宜自己出面,非得动用元老重臣不可。办成这事,不仅可以巩固皇后的地位,同时也截断了武昭仪、萧淑妃日后与皇后分庭抗礼的可能。

    柳奭经过周密谋划,先找了太尉长孙无忌这个老朋友,再由长孙打头,找宰相褚遂良、韩瑗、于志宁商量妥定。这天,一上朝,长孙无忌就出班奏道:

    “皇上,这一阵子,兵灾、地震、旱涝不断,老臣以为除却自然之力外,还有内部因素。皇上登基已三年多了,至今未立太子,于礼有悖,于制不合,臣请皇上,即立陈王忠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这--”李治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见长孙无忌这么一说,不知怎么应对才好。

    “皇上,”褚遂良走上前,叉手奏道,“前者已有此动议,先着皇后收忠为螟蛉子,再立忠为太子。忠为长子,理当册立,皇后无子,忠理当承嗣,如此,可皆大欢喜,朝野安宁。”

    “这--是否等等再说。”李治又想拖。拖拖拉拉,拖黄了为止,又不伤面子。

    韩瑗也上来禀奏:“皇上,如此大事,当即刻下诏,上可慰祖宗,下可安黎民,又可平诸王觊觎之心。吾皇圣明,宜早下裁决!”

    好像早已安排好了,几位宰相排班地上,于志宁奏道:“皇上,二年前改元册后的时候,皇上已亲口许下,立忠为太子,至今言犹在耳。皇上如再犹犹豫豫,拖拖再说,恐失天下人之心。”

    高宗李治被众朝臣步步紧逼,已无了退路,一时着急,找不到好的托辞,只得应道:“众爱卿别再讲了,朕就依众爱卿所奏。于爱卿代朕草诏,封陈王忠为太子,一切应制由于爱卿负责。”

    “臣遵旨!”于志宁叩头答道。

    答应了众卿,没有了元老集团的聒噪相迫,高宗李治也自觉办了一件大事,人轻松了许多,问道:“忠为太子,册典定在何日,礼制如何,众卿可有打算?”

    幕后策划人中书令柳奭这才出面,他内心喜悦,不露形色,四平八稳地走过去,叩首奏道:“立太子事,乃国家大典,例由太史令卦算吉日。民酉甫三日,以示我皇恩浩荡。”

    众朝臣皆随喜随喜,叉手奏道:“中书令所言极是,吾皇圣裁!”

    李治见众朝臣皆面有喜色,也随之高兴起来,坐在龙椅上,大模大样地传旨:“着太史令晋见。”

    功夫不大,太史令赶到,跪在地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太史令,立陈王忠为太子,何日为吉,可速卦来。”

    “皇上,本月丁巳,即是黄道吉日,宜册立太子。”

    “咦。”李治奇怪了,问太史令,“你没卜卦,怎么张口就说了出来。”

    “回皇上,臣已卜算过了,立太子当在‘七月丁巳日’。”

    李治笑着看了看长孙无忌等人:“敢情众卿都已安排好了。”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也就是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的前半年,唐高宗李治正式册立陈王李忠为太子。接着高宗又任命于志宁兼太子少师,右仆射张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辅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节兼太子詹事。王皇后和柳奭这才松了一口气,不无自得地认为,皇后和太子的地位从此稳如磐石,王氏、柳氏这些外戚大家族,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情过去以后,两仪殿里,武则天不高兴地对李治说:“皇上,怎么册立太子的事,也不提前给臣妾说一声。”

    “上朝时,众大臣一齐禀奏,搞得朕也措手不及,只得答应了他们。事先朕也没有思想准备。”李治抱歉地说。

    “皇上,您把臣妾怀孕的事给皇后讲了吧。”

    “是啊。怎么啦?”李治接着说,“朕还跟皇后讲,你还要亲自去中宫报喜呢。这也是礼法。”

    “皇上,那臣妾这就去中宫,一则贺喜娘娘收螟蛉子,二则禀告臣妾怀孕的事。”

    “好,你去吧,千万不要闹什么别扭。”

    “知道了。”

    李治挺高兴,家宅平安,长幼和睦,不但平民百姓祈求于此,作为皇上,也有这些愿望啊。

    王皇后这一阵子,心情比较舒畅。大夏天的,正躺在卧榻上,享受着宫婢们不疾不徐的扇风。一听内侍说武昭仪求见,忙坐起来,寻思,她来干啥?莫非见本宫名位确定,低声下气来了。

    “传武昭仪晋见!”

    武则天走得有些出汗,到了王皇后的面前,弯腰低低地拜了一拜。王皇后复又躺在卧榻上,好半天才懒洋洋地问:“武昭仪不在两仪殿随侍皇上,到此何事?”

    “回娘娘,妹妹给娘娘贺喜来了,恭喜娘娘喜收螟蛉子,恭喜侄子忠册立为太子。”

    “不敢当。忠为太子,乃大势所趋,理所当然,本宫觉得没有什么喜不喜的。”王皇后不阴不阳地抛出这几句话,心说,本宫可不吃你这一套哄人了。

    “娘娘,妹妹还有一事禀告。”

    “何事?”

    “托娘娘的福,妹妹已怀上了孩子。”

    “此是好事,怀了多长时间了?”

    “有三四个月了。”

    “怎么现在才给本宫说。”

    “起先妹妹因无经验不知道,等明白以后,见娘娘这一段时间事多,所以没敢来叨扰。”武则天态度恭恭敬敬,话一说出来,这谎不由人就撒得挺圆。

    王皇后是怕听好话的人,几句谎言把她骗得放松了警惕,紧绷着脸也舒展开了,示意宫婢给武则天看座。

    “武昭仪,你以后不要去两仪殿了,免得人说后宫干政。姐姐作为皇后,这样奉劝你,也责无旁贷。”

    “姐姐批评得对。要不是皇上要求,妹妹绝对不会去两仪殿的。以后,妹妹只安心在后宫养身体就是。”

    “要让皇上多注意身体,你更应该保重孩子和你自己。”

    “谨遵姐姐教诲,妹妹怀上孩子后,别无他求。已恳请皇上少去翠微宫,多来看顾姐姐。”